疯狂入市、回调震荡,看懂A股需要认清本质

2024-10-12 14:01来源:未知



疯狂入市、回调震荡,看懂A股需要认清本质

经过一个假期酝酿的股市风云,已经进入震荡期。


10月11日,三大股指集体低开,券商股集体走弱。上证指数开盘报3287.87点,跌0.43%,深成指开盘报10366.57点,跌1.0%,创业板指开盘报2173.71点,跌1.77%。

回顾这一轮股市的狂热之源,得从降息说起。

美国当地时间9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75%至5%,即降息50个基点(一基点为万分之一)。

这是美联储在2022年加息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是近年来单次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可见提振经济愿望之迫切。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宣布,将降低中央银行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


两大经济体先后降息,且幅度不低,对全球经济必将带来重大影响。在市场资金更加充裕的背景之下,全球主要股市在美联储降息后都出现了上涨。其中,被投资者关注已久的A股和港股,就出现了强劲上扬。

自从9月中旬上证已经跌破了2700点,股市暗淡无光。随着后续一周的预热,从9月24日起,A股于连续迎来了清一色的红。

短短几天,A股总市值从74.98万亿一下跃升到约90万亿,市值增加了大约15万亿。有人计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个数字分摊到每位股民身上,就意味着,几天时间里,股民平均赚走了7万多元。

身边人获利就是最直接的刺激,国庆假期期间一下子有600万股民开户申请,其中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疯狂地说,这可能是他们迎来了改变命运的一次最大机会,哪怕砸锅卖铁借钱,也应该冲进去。

国庆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0月8日,开盘仅20分钟,A股成交额就突破了1万亿元,创历史最快万亿纪录。


然而,仅一天之后,10月9日,整体上个股的跌多涨少,就让新股民们遭遇了“当头一棒”。多家券商相继发布了致投资者的一封信,纷纷劝导“短期狂欢不持久,长期收益最重要”。

10月10日一大早,又有几个给行情“空中加油”的大消息发布。一是,央行宣布,SFISF来了。二是,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的方案敲定,两家公司的股票今天复牌,将给股市增添新的题材。





2024年10月10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A股复牌双双涨停


2024年10月10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A股复牌双双涨停

此外,国务院新闻办将于10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将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市场还十分关注财政端能否有效发力。

面对此刻繁荣的股市,我们不得不问,中国股市的这一轮行情,到底是“强反弹”还是“新牛市”?

资产价格的波动固然是货币现象,并受情绪作用,因此难以预测。但资产内在价值或者它的真实价值,则是有迹可循的,它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如今,站在从后面一种视角来理解我们的资产,更有意义。

01


降息的时间规律

如果以美联储本次降息为时间基点,很容易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西方经济体的降息,多半在这个时间点前的半年内;非西方经济体则主要在此之后宣布降息,并且在短时间内迅速下调利率。

不同经济体在降息时间上的“非均衡性”,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密码。

西方经济体的本轮降息,始于瑞典。5月,北欧第一经济强国瑞典降息25个基点。6月,欧洲央行将三大利率下调25个基点。7月,加拿大和英国先后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就在美联储宣布降息前的9月12日,欧洲央行再次宣布降息25个基点。



6月,欧洲央行将三大利率下调25个基点/图源:视觉中国

美联储降息之后,非西方经济体的降息潮到来。降息最快的是沙特,在美联储降息后一天之内即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降息时间和幅度,基本上都和美联储保持一致。此外,阿联酋、卡塔尔等也迅速降息。中国香港也紧跟,在美联储降息之后不到一天,香港金管局迅速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

为何西方经济体降息大都在美联储之前,难道它们故意保持“高度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央行之间存在着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美联储提前释放了信号,大家都坚信美联储将在9月降息。

显然,这种观点无法成立。美联储很难“提前告知”任何人自己会在某个时点降息,否则很容易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幕交易”,并被索罗斯这一类的对冲基金经理所利用。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

02

为何要打开货币的闸门

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提前降息,主要原因是经济实在太疲软。

比如,2024年上半年,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GDP为21380.9亿欧元,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同比下降了0.2%。其他经济体,增长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因此,降息成了提振经济的必选项。这些经济体有着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汇率并非绑定美元,政策操作自由。

另外一些经济体则没有那么自由。

中东各个货币当局宣布降息的时间和幅度,和美联储几乎保持同步,并非如同一些观点所说的那样是因为缺少“经济主权”,而是在于它们实行多年的汇率制度——它们本地货币和美元保持着相对固定的汇率,因此,为保持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保持同步。中国香港的货币政策也是这个逻辑。



中东各个货币当局宣布降息的时间和幅度,和美联储几乎保持同步/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内地的货币政策则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在美联储本轮降息之前,中国已多次降息,对推动经济快速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从2022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降息通道。当年,中国进行了三次降息和两次降准,为市场释放了宝贵的流动性。此后,降息或降准一直都在持续,并且频率不低。

同一时期的美国,则进入了加息通道。2022年3月,为应对通胀问题,美联储突然加息,到2024年本轮降息之前,美联储加息竟然达到了11次。

但无论本币多么强大,对任何经济体来说,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都不能视而不见。美元的加息和降息,是其他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参考变量之一。

在美联储降息大约一周后,人民银行宣布降息,既说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性,也说明了货币政策出台的及时性和前瞻性。从2024年上半年启动,以9月份美联储降息为高潮的全球性降息,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一个逻辑链条开始明晰起来:去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变动,所带来的成本高涨是不可逆的,西方的通胀正成为一种经济顽疾,让人们在情绪上已对通胀“脱敏”,政治家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治理通胀的压力变小。这意味着发达市场的央行,已经突破某种约束。



西方的通胀正成为一种经济顽疾,让人们在情绪上已对通胀“脱敏”/图源:顾芗制图

于是,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工具,刺激经济复苏,成为了优先级。换句话说,单纯地治理通胀,很难治好;相反,让人们忍受短期通胀,通过刺激推动复苏,从根本上解决通胀才是更可行的路。某种意义上讲,这成为了西方央行之间的一种共识。

03


谁在助推这一轮牛市

当货币的闸门打开,全球资产的货币之锚将发生改变。中国也必然受到影响。

在美联储宣布降息之后,A股很快出现上涨。

9月24日上午,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降息,A股再次上涨。尽管涨幅不大,但截至当日上午收盘,上证指数回到了2800点。

于是,在2024年国庆节前,面临裁员压力,并且沉寂已久的一些券商研究所开始活跃起来,陆续发布了各种研究报告,对资本市场的看法颇为积极。


一种典型的观点是,本轮上涨只是一种试探,未来或有更多提振措施出台。除了领涨的蓝筹和龙头,未来的上涨板块将更有“普惠性”。

券商研究所在大多数时间都是“看多”的。券商研究员的至高荣誉之一是分析师排行榜,这关乎他们的职业生涯,投票主要群体则是基金经理。而各大基金又是以上这些股票的主要持有者。因此,这一链条决定了券商研究报告只能作为一种衡量市场情绪的参考,并不能成为指导投资的意见书。

当然,过去的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资产的价值,只要底层资产足够优质,价值的均值回归只是时间问题。

一些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充满信心。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共有702家上市公司前10大流通股东中出现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外资热情依旧。

大举进场的融资客买了什么?Choice数据显示,10月8日当天,有3只股获融资净买入超10亿元,东方财富(300059.SZ)居首,当日净买入14.04亿元,宁德时代(300750.SZ)、中国平安(601318.SH)分别为13.83亿元和11.15亿元。电子、医药生物、非银是当日最“吸金”的三大行业。


然而到了10月9日,三大指数开盘便是大幅低开,截至收盘,沪指跌6.62%,深成指跌8.15%,创业板指跌10.59%;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94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缩量5121亿。

难道这一轮牛市只是昙花一现?

04

股市和楼市不是中国经济的核心资产

作为中国人资产配置最大宗的房地产市场,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被认为比股市更加具有“系统重要性”。


9月24日宣布的降低存量房利率对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意义重大,是真正的“让利于民”,指向了提振消费。而降低首付比例,则指向了楼市的尽快复苏。目前,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

提振楼市并非朝夕之功,它背后还涉及人们对房地产这种特殊资产类别的整体信心。中国投资者对物业资产的笃定始于1998年的房改,之后不断发酵和强化,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现在,又来到一个十字路口。



提振楼市并非朝夕之功,目前,又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图源:顾芗制图

实际上,在讨论全球降息大潮与中国资产关系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陷入两大陷阱。


一是狭隘化。二是短期化。

首先,将中国资产的范围局限在股市和楼市,是一种狭隘化。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真正竞争力是强大的制造业供应链,而产业链条上优质公司的股权,才是最核心的中国资产。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418.6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比重达28.4%,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37.5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12.8%,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外资很清楚,中国经济的核心资产在哪里。

另一个问题是,审视中国资产的价值还应该有更宽广、更长期的视野。

目前,全球投资界最流行的估值方式依然是“现金流折现法”,即一切资产的价格都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分子是未来的现金流,分母是折现率,得数就是资产现时的价格。在巴菲特看来,这不只是一种估值手法,更是一种投资的思维框架。




巴菲特‍

在这个框架之下,如果要提高一个经济体的资产价格,只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让资产在未来创造更多的现金流。

比如,让房子的租售比变得更合理,让物业租金增长;让股票分红翻倍,让股市“铁公鸡”也能分红;或者让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或经营效率提升,创造更多的自由现金流。


显然,这些提升资产未来现金流的办法,要么指向了宏观层面的改革,要么指向了微观市场主体的创新,都是我们似曾相识的事物。

另一种方式是降低折现率。

折现率的本质是风险,如果风险越高,那么资产价格也就越低。在所有的风险之中,政策的稳定性是极其重要的因子。在估值的时候,波动即是风险,当政策波动过大,风险随即升高,折现率增大。最后,现金流折现之后的现值降低,资产也就不值钱。

全球投资者对一些欠发达经济体,如拉美、东南亚的资产进行估值时,就会增加政策不稳定带来的风险补偿,从而拉低其资产价格。相反,对于治理良好、政策稳定的经济体,则赋予较低的折现率,高估其资产价格。

显然,折现思维包含了经济领域很多重要的改革命题。从这种思维来审视中国资产的价格,远比过度关注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更有价值。


目前,中国经济各领域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政策的可预见性和及时性也有目共睹。

中国资产的价值,不应该被低估。

原文地址: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4/10/11/125818356.html

最新内容




《TNT新闻网》带您走进信息爆炸的时代!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广告投放:[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12-2024 TNT新闻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TNT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