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的“爱” 我承受不起
义和团算是爱国吗?我最近越来越怀疑这件事。
你说义和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发生的,有“灭洋”的具体贡献,但是义和团杀害咱们自己同胞的事件也不少啊。
你尽管用“天助神拳”来灭洋就是了,干嘛打在自己人头上呢?
倘若做了义和团的家人,实在是让人惶惶不可终日啊,谁知道这神拳有一天不会打在你的头上呢?
义和团在防御民族、抵御外强方面,当然是做出了一些正面的贡献。
但是,由于义和团不会反思,他们就用一种极为抽象而粗暴的世界观去看待这社会上的人,还让自己的同胞也难遭他们的毒打。
比如义和团将国人分成三六九等,其中从二毛子到十毛子不等,二毛子是信徒,三毛子是通洋语、穿洋装、买洋货的人,到十毛子为止,换言之,只要和洋子沾边的,都要格杀勿论。
看得我这个英语爱好者提心吊胆的,因为按照这个标准,我也是义和团神拳袭击的对象啊。幸好我没生在义和团的时代。
在真实的历史上,义和团就是打死了很多同胞,这一切都是因为义和团自己定的莫名其妙的标准。
根据杨典诰在《庚子大事记》中记载:“自教堂教产烧毕后,所有城内外凡沾洋字各铺所储洋货,尽行毁坏,或令贫民掠取一空。并令住户人等,不得收藏洋货,燃点洋灯。于是家家将煤油或箱或桶泼之于街。又传言杀尽教民后,将读洋书之学生一律除去,于是学生仓皇失措,所有藏洋书之家,悉将洋书付之一炬。”
《拳事杂记》记载“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
请问这些人到底有什么错,看了点国外的书,甚至家里有根火柴,就要被义和团暴揍?这天理何在啊?
你当然可以说,义和团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标准,也是受到历史局限性所致。因为义和团大多没什么文化,没读过洋书,更不通外语。所以打死同胞,纯属是误伤。
但是难道就因为是误伤,我们就要去刻意美化义和团吗?
在我看来,没有足够的认知,你的一切所谓的“正义”举动,都是值得怀疑的。蠢就是恶,你不能因为你不懂,你是个文盲,然后你伤害了无辜者,你就等于没伤害了。
发心好当然重要。但是,如果这发心没有足够清醒的逻辑和认知,那就会演化成为一种失控的暴力。
所以我无法接受“平原公子”给义和团唱的赞歌了。在我看来,这有点把义和团给过于拔高了。
还是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义和团到底爱国吗?
可能是爱的吧,或许义和团就是爱国。
但是从结果来看,义和团的铁拳却不少也打到了自己人头上。这你怎么解释呢?
义和团的爱,让国人那些读外国书的,学外国语言的,甚至是那些原本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读书人,都惨遭毒手。
那么,这“爱”是不是有点不太健康呢?
譬如五一上海淮海路,一对家长在人行道中间,为了教训自己的孩子(四五岁的女孩),无视女孩的隐私和嚎啕大哭,合力摁住女孩,把女孩的裤子扒了,当众打屁股。
请问这对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觉得很难讲,可能在他们的心中是爱的,在一些习惯于权威和服从的人的心中,这也是爱的。
但是从生命健康的角度,他们就是在通过当众羞辱自己的孩子,来获取一种被围观的权力欲。孩子是长记性了,然后呢?
本质来说,他们可能还是更爱自己多一些。
正如义和团也许更加爱的,是一个抽象的民族自尊心,而不是在乎身边的同胞,他过得到底好不好。
一旦真的由具体走向抽象,那就变得很可怕了,人们会迅速被贴上各种可怕的标签,然后遭受“神拳”的惩罚。为什么是“神拳”呢,因为不仅可以让义和团觉得自己如有神助,另外,可以让他们在无意间觉察到了孟子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时候,他们可以毫无愧疚地屏蔽自己的良知,让自己彻底成为一个贯彻正义的施暴工具。
6月10日,北山公园事件,各位可看通报,具体的我也不细聊。
我就是非常在意,为什么连那个“上前阻止其行凶的中国籍游客”也要被捅?
我始终认为:一个可以残忍伤害无辜同胞的人,不管他的理由是多么的爱国,他就是一个可怕的人,他跟“正义”二字也完全不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