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伟:老山情深
人生几十上百年,接触过的人和事浩如烟海,许多人许多事过眼即忘,而有些人有些事即使过了几十年,还是那么清晰和深刻。
那是1987年11月的一天,我们第13侦察大队正准备开赴云南老山前线作战的关键时刻,上级为我们侦察大队政治处派来了一名新闻报道员,叫张明刚。
“大家好!张明刚前来报到!”一名操着湖北口音普通话的士兵,突然出现在我们政治处办公室的门口,我正好在门口,连忙热情地接过了他手中的行李兜子。“进来,进来!”我一边接行李一边招呼道。
大家七嘴八舌的和张明刚谈了起来。我也主动介绍了自己后说道:“我知道你,张明刚,你在我们集团军可是大名鼎鼎的!”
刚刚见第一面我就看出,张明刚具有热情开朗的性格。我想大凡搞新闻报道的人,也许都有这个特点,而且都善言谈,都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的职业敏感。这些优点,正是我感兴趣的,也是我正在努力具备,需要向他学习和追赶的。因而,我俩在下午的接触和交谈中,一拍即合。
我们谈起来就没完没了。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海阔天空,天南地北。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无所不包。真是言谈投机者万言都嫌少。我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明白人,而且同样是战士,我们就没有更多的障碍和鸿沟。不管他今后怎样,现在有共同语言,就足以让我度过许多美好时光。
最使人欣慰的是,我在新闻写作上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单在心理上给予我的推动和帮助,以及今后在新闻写作中共同探讨,一定会使我受益匪浅。我在心里为这次参战机会暗喜,能结识这么多优秀的人。
为什么我和张明刚会一拍即合呢?这是有原因的。1986年,我参加全军院校考试,未能如愿被大连陆军学院录取,我就在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寻找自己的出路。正好当年全军在推行两用人才培训,各部队都在举办两用人才培训班,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写作特长,就报了我们团里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参加了团里最早的新闻写作学习。
培训期间的一天,我在沈阳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前进报》上看见一条消息:报道员张明刚被聘为集团军军长的信息员,还得知张明刚因为写新闻报道荣立了二等功。我一下就记住了张明刚的名字和他的事迹。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当时张明刚在我的心中简直就是“大腕”一样的存在,完完全全的就是一个战士从事新闻写作的天花板,我崇拜极了!从未想过和他能见面,更没有奢望能和他一起共事,成为亲密战友。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因参战这一共同目标,我们在云南老山前线侦察大队政治处相识了。
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是非常愉快的,也是无话不说的。也许是我们当年都还是年轻战士,也许我们都有差不多的性格和爱好,尽管他在我面前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但我和他交流时也毫不客气和示弱,经常展示我的博闻强记,展示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记忆犹新的是,张明刚曾经送给我一个外号:包打听。意思是说我知道的东西还不少,像当年上海滩那些好打听消息或知道消息多的人。
我欣然接受这个别人不知道,也无法理解的外号。因为我认为这个外号带有褒义的成分更多,既是对我知道不少东西的肯定,当然也有提醒的意味,希望我更稳重一些。可我的想法是,尽管他是老兵,是哥哥,是我新闻写作的榜样,可我也不差啊!我也想在这个了不起的人物面前显摆显摆,展示我的综合素质。如此而已。
后来,因为我下到侦察3连,离开了政治处,我们联系少了。直到我于1988年10月回到政治处,我们又再续前缘,一直要好,一直无话不说。直到1988年11月他在前线被破格提干时,我还采访他写了一篇人物消息,投给他家乡的《湖北日报》被采用。
1989年1月8日,在我们第13侦察大队即将凯旋吉林,离开云南老山前线的麻栗坡县八布乡侦察大队机关驻地前,他还给我题写了“与宋伟友共勉:扼住命运的咽喉!”激励我不服命运,不断努力奋斗的分别赠言。赠言我保留至今。
1989年1月12日晚上,我们政治处3个报道员还在一起聚会喝了分别的酒。因为第二天一早,即1989年1月13日,我们侦察大队就将开拔离开战区,凯旋吉林。没曾想,这一别就直到今天,我和张明刚分别整整35年了!
2015年,我回吉林省吉林市参加侦察3连战友联谊会,从一名战友口中得知张明刚已升至正师职军官多年,而且在北京的总政治部工作时,我才有了张明刚的电话号码。直到今天,经常联系,亲热如当年。2018年,张明刚升职调到武警新疆总队任职,成为军级干部,被授予武警少将警衔。从1988年提干被授予少尉军衔,到2018年被授予武警少将警衔,张明刚度过了整整30周年漫长的军旅生涯。2023年,张明刚又调回北京某部任职至今。
2022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张明刚第一次时间通过快递给我寄来了一本。他在书的扉页上题写了“宋伟兄弟雅正”几个刚劲有力,我称之为“明刚体”的大大的钢笔字,并盖上了他的大印。字如其人,文如其人,35年不见,还是那个样!
在给此书的读者留言中我这样写道:“我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翻看起来。无论是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所对应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我似乎都曾相识,又十分陌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这本集明刚战友四十年心血智慧汗水之大成的一篇篇雄文,本身就是明刚战友从军报国,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本身就是明刚战友为人、为友、为师、为文、为公的集中体现。每一篇都浸透着他的智慧心血,每句话都凝结着他的忠心赤胆,每个字都闪烁着他的思想火花。
我与明刚战友神交于原沈阳军区的《前进报》上,深交于老山前线侦察大队政治处,惜别于参战凯旋吉林之时。当年他在老山前线因成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正排职干部,授予少尉军衔,我通过采写他的奇特经历和卓越成绩,才真真切切全面深入了解到,他对写作钻研之深,吃苦精神之强,意志品质之坚,令为弟的我,深深为之折服而自叹弗如。
因此,明刚战友四十多年来在各方面能取得如此成就,不是投机钻营而来,不是浪得虚名于身,而是从众多磨难的少年时期起,就经过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的一番番寒彻骨,才有今天诱人的梅花香。
因此,《军履回望》一书的文章,我才常常在微信上发圈,不时在战友中推荐。我发自内心,心悦诚服的以曾经和明刚成为亲密战友,共同有过一段战斗岁月而傲骄、自豪!”
我写这些,并不是因为张明刚成为了军级干部,成为了将军,我想要去攀附他。确确实实是我们曾经有过较深的交集,当年就是无话不说的战友,挚友,而且是能开大玩笑的兄弟。要说攀附他,我已经转业20年,已年近花甲,再怎么和他套近乎也无助于我自主择业的退休生活。
唯有一点,就是我们曾经在人生的二十郎当之时,在硝烟弥漫的南疆有过血与火的战斗经历,有过对新闻写作共同的热爱和追求,有过无数次推心置腹的长谈和交心。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