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记】张明刚《军履回望》连载(四十六)

2024-03-25 15:06来源:北京华艺网

【主编导读】/韩宾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广泛热议好评和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军报军网、央视网、光明日报、中新社、中青报中青网军内外权威媒体媒体关注推介。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该书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我国当今文坛大家泰斗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喜爱。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时间,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2023年2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人民出版社会同作者张明刚,共同向全国一千余所高中赠阅一万余本《军履回望》,受到全国广大青年师生的热烈欢迎。

【学习摘记】/王振存

张明刚 《军履回望·心灵之窗卷》“那年那月”板块之《 老红军老八路过春节的故事 》

(本文原载《解放军报》1995 年 1 月 27 日第 7 版头条。与曹慧民合作访谈整理)

编者按:

亲爱的《学友周报》读者朋友们:

2023年11月,本报连载了《军履回望·理论之光卷》中的【十论写作】板块,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强军网军委机关网、中华善德网在内的50多家媒体跟进转载;众多学友尤其是作者亲朋好友纷纷在朋友圈跟进转发;广大读者朋友很是喜爱,跟进学习,好评如潮……偶有连载迟发,便有学友垂询敦促,媒体与读者良性互动、互促,成为热点。许多读者还表达了连载《军履回望》全书的强烈愿望。

编辑部同仁因此大受鼓舞,深深感到:《军履回望》 之所以产生如此积极、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是因为这本书不止是一本可以置于案头、随时拿来学习参考的新闻教科书,更是一部能够启迪思考、激发人生奋斗动力的心灵指导书,为人做事作文皆可参考,确实是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上非常难得的一部上乘佳作!

因此决定,从第十一期开始,本报将继续以【学习摘记】形式连载《军履回望》。具体是,按该书编排顺序逐篇进行,自序言开始,至后记结束。连载时,前后分别设【主编导读】【社长点评】栏目,不定期开设【读者感言】栏目(选发学习心得感悟),以更好服务大家。

来吧,朋友!让我们跟随三位文坛大家的笔端,一起走进《军履回望》,去探寻成人成才成长道路上的成功“秘诀 ”吧!

《军履回望》,谁读谁受益。

老红军老八路过春节的故事 *

写在前面:欢乐、祥和、热烈……在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当今,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字眼来形容举国欢度新春佳节的情景。然而,对于军人来说,春节不只是意味着欢乐,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这在战争年代尤其如此。近日,我们采访了几位老红军、老八路,请他们谈谈关于过春节的回忆。半个世纪前那些饱蘸着战地硝烟的春节,也许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有着深深的启迪。

孙毅:军民团结乐融融

1942 年,党中央、 毛主席 发出 开展“双拥”工作的号召 后, 刘少奇 同志讲了一个令我至今难忘的例子: 一对很要好的邻居,因为两个孩子打了架,弄得两家人一年里不相往来 。 过年了,一个孩子娘带着自己孩子来到邻居家,照着自己孩子屁股打几巴掌,说我孩子那次先打你孩子,这是不对的,今天来赔礼。 邻居孩子娘马上拉出自己孩子,也照着孩子屁股打几巴掌,说我孩子也打了你的孩子,这也是不对的。 从此两家人和好如初。

这个例子使我深受启发过年,是加强团结,密切军政军民和军队内部关系的大好时机。因此,以后逢年过节,不管前方战事多么吃紧,我都注意做点有利于团结的工作。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 1946 年我在冀中军区当司令员时过的那个春节。

那时不像现在,过节能吃顿素馅饺子就是奢望了。这年大年除夕,我忙完军务,来到连队和战士们一起,边拉家常边包饺子。不一会儿,涌进一大群乡亲,他们一个个手里都提着大包小袋,里面装的绿豆粉、苞米面

原来呀,乡亲们是用他们的好食物来换黑豆的。绿豆粉、苞米面现在看来不算好东西,可那时就是“精粮”,而黑豆就不行了,“黑豆者,马料也,人能吃乎?”马吃黑豆,又肥又壮,人吃黑豆,发热干燥,拉不出屎来。虽然这样,没吃的,还得吃黑豆。

老乡们的心意使我们十分感动,又过意不去,为此互相谦让着,一时僵持不下。最后我想了一个办法,先收下老乡的部分绿豆粉、苞米面,让老乡换走一些黑豆,之后再把这些绿豆粉、苞米面连同我们自己的好食品,一起送给乡亲,换回更多的黑豆自己吃。

这件事一时间传为佳话,密切了军民关系,为我们的战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正像毛主席所讲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胡奇才:除夕之夜去打仗

算起来,我已经过了 80 个春节,80 岁了嘛!

古人说,年年岁岁不相同。像我们这些打了半辈子仗的人,餐风饮露、枪林弹雨的,过年就好像“白驹一瞬”。

长征路上,有今天没明天的,根本不知道过年。踏雪山过草地,一会儿还是活生生的人,一会儿说不行就不行了,转眼间,人就没了,谁还会想到过年。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当副司令员。那时候,战事频繁,也没有过年之说。要说过年的故事,一想起来就是打仗。

我就随便说说 1939 年吧。这年的除夕,我带领一个大队,去攻打占据山东安丘县城的日军。出发前,老乡们担心,敌强我弱,这一仗可能打下来,也可能打不下来。可战士们士气很高,我的决心也很大,我们都准备着去流血牺牲,碰碰硬钉子,啃它这块硬骨头。

月黑风高,战斗在拂晓前打响了。由于我们敢打敢拼,勇猛顽强,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很快攻下了县城,我们只有几名同志受伤。当我们扛着战利品返回时,已是大年初一,道路两边站满了送煎饼、馒头等慰问品的乡亲。因为枪声一响,乡亲们知道这是战士们在打仗,早早就准备东西慰劳我们的官兵了。

王遐方:带给乡亲太平年

1944 年,我担任新四军苏中军区特务二团九连指导员。这年腊月二十七,我们来到了江苏宝应县鲁垛村,加紧训练,准备大反攻。

乡亲们见我们来了,喜气洋洋的,说这下可以过个太平年啦。因为一逢年关,不是附近土匪来打劫,就是日军来扫荡,弄得咱们大过年的,东躲西藏,不得安宁。

为了让鲁垛方圆百里的乡亲们过个欢乐太平年,上级决定春节前拔掉敌伪军在 30 里外设的一个据点,让人民群众过个太平年。

当晚,我们乘坐乡亲们准备好的船只,悄悄地向目的地进发。经过一夜战斗,消灭了据点之敌,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次日,大家开始排练节目,我记得有个村姑还把出嫁的新衣服借出来当道具

除夕夜,军民男女老少,跑旱船,踩高跷,唱小调,尽情欢乐,热烈的气氛持续到初一凌晨。

联欢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大叔大娘点燃香柱,跪地祈祷着什么。百姓们是多么向往和平与欢乐啊!一个月后我们还是走了,但几年之后,我们的人民军队,终于打败了侵略者和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讲的这个故事也许不精彩,但我确实被那晚欢乐的情景感动了,以致过去几十年了,都难以忘怀。

王炎:奔走演戏鼓士气

抗日战争时期,我当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政治部烽火剧社社长。我们这个剧社的演员,小的十多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二、三岁。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身上背枪背弹,还背胡琴、锣鼓钹。部队行军,我们小跑,赶到队伍前头,写标语,画宣传画,为迎面而来的战士鼓舞士气;等部队走过去了,我们又赶忙收拾行装,继续追赶队伍。

过年,是剧社最忙的时候。我们现在过年有三件事拜年、包饺子、看电视战争年代,战士们最大的享受是看上一场戏。一个晚会,要有歌有舞有曲艺等等,大家才满意。所以演员很辛苦,一人要充当好几个角色。

那时,冀中平原战斗频繁,特别是我们军分区,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紧扼着敌人的战略据点和交通要道,行军、战斗就更多了,差不多每两天就转移一次。常常一台戏没演完,敌人就来了,虽然有部队顶着,但随时都会遇到危险。因此,剧社不是准备加入战斗,就是准备转移。

1941 年大年初一的晚上,我们慰问部队,戏演了半截,侦察科就来报告敌情,叫火速转移。我们把道具还给老乡,把卸下来的幕布卷成一卷,搭在马背上撤离。到了新的集结地点,我们又装台演出。因为敌情,演员的声音和动作都有些紧张,我就隔着幕布提醒:“放松点!”

这个春节,我们辗转在舞台这个战场。以后,剧社在火线上奔走,男同志配了枪,女同志和小鬼们每人都挂了一、两枚手榴弹,提高了剧社的自卫能力。

李蓝丁:芦苇荡里护伤员

春节到了,回忆过去战争年代,我记得从参军那时起,每年春节我都是陪着伤病员一起度过的。

那时候,我们和敌人打游击,一个晚上转移好几个地方是常有的事,有时住牛棚破庙,有时住荒野坟地。记不起是哪一年,医院转移到了一片荒凉的芦苇荡。这里水浅,敌人汽艇开不进来。生活艰苦,有时汤里打点面疙瘩,更多的时候,只好挖芦根吃。芦根是甜的,可吃了肚子胀气。因为缺医少药,很多伤员的病情一天天恶化,我们那个急哟!

那时,我是个二十上下的女孩子,为了给伤病员搞到急需的粮食、药品,常常往脸上抹一把锅灰、黄泥,化了妆出去讨买。我们战地医院有群小鬼,最小的才 8 岁,他们为伤病员端屎倒尿,做了许多护理工作。看到伤员在哭,孩子们就说:“不要哭,今天年三十,明天就是初一了!”这些小鬼还是最可靠的交通员。有时碰上鬼子,敌人把刺刀卡在脖子上:“八格牙路!”可有了革命目标的孩子,生死关头也能视死如归。他们探敌情,送情报。有时人在打瞌睡,两条小腿却在拼命走。脚上穿着一双“芦花鞋”(用芦叶包脚),在芦苇荡里走 得像飞一样。

芦苇荡里风很大,冷森森的,一些小鬼和伤员的脸上都长了冻疮。我和同志们既做治疗,又做伤员思想工作,披着一件破棉袄在伤病员中间慢慢地走,轻轻地唱:“勇士啊,你安睡吧!医好创伤再上战场。你好好安睡吧。勇士啊,你安睡吧!你的热血救了国家。好好地安睡吧……”

徐深吉:杂粮窝头当“年饭”

自 1927 年参加黄麻起义到庆祝全国解放,在这 20 多年的戎马征战中,我头脑里基本没有过年的概念。就是说,在革命战争年代,过节和平常没什么两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吃什么还吃什么,没有假,更没有过年的物资和精神准备。

那时物资匮乏,生活是很艰苦的。现在还真想不起来,在哪个春节里曾经吃过什么好东西,穿过什么过节的新衣服。在吃的方面,一回想起那时候,脑子里总是小米、红薯、南瓜、窝窝头,还有各种各样可吃的野菜。衣服就更简单了,就是这身穿得不能再穿的军装,粗布的

苦是苦点,但我们都乐观向上。想想看,那时我们死都不怕,苦又算得了什么。所以,不管他年三十也好,正月初一也罢,也不管饥肠辘辘的肚里只装了几个窝窝头和一碗野菜汤,急行军时就甩开膀子朝前走,交火打仗时就不顾一切往上冲。

就说 1941 年的那个春节吧。那年 2 月,我奉命带领八路军 129 师新四旅(我是旅长)前去支援新四军,经过山东金乡、鱼台地区时,正赶上大年三十。由于当地比较贫穷,筹不上粮,部队只好用白菜帮子掺上杂粮面做成窝窝头,权当“年饭”。这“年饭”还没吃完,突然来了敌情。一声令下,大家放下碗筷,背起背包扛起枪就投入了战斗。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

【读者感言】/任敬志

那年 那月 那春节

——读《老红军老八路过春节的故事》有感

作者 任敬志

轻轻合上散发着墨香的著作——《军履回望》,一种别样的人生体悟缓缓涌至心头,书中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组成的内容,让人如沐春风、给人无限温暖、使人渔满盆钵;特别是文章《老红军老八路过春节的故事》,犹如一曲气势磅礴、婉约至韵的新春乐章,让人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感悟过往、启迪思想,荡涤灵魂、充盈情感,深切感受老红军老八路对于“春节”、对于“过春节”的那份深情、那份期待、那份担当。

孙毅、胡奇才、王遐方、王炎、李蓝丁、徐深吉,这一个个老红军、老八路、老将军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一部大片,他们战争年代过春节的故事,是对我辈进行光荣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新时代的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太需要这种教育了!

那时,虽然生活物资极其匮乏、作战任务极其繁重、生命安全极其危险,但老红军老八路的革命精神却斗志昂扬、家国情怀却至真至纯、战斗作风却如钢似铁;他们始终以“革命者”忘我的姿态“过春节”,以“战斗者”拼命的状态“过春节”,以“奉献者”乐观的心态“过春节”,聚焦“干好革命”大事,把握“过好春节”要事,把革命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真正过出了属于革命军人的“年”的味道。品蕴往昔、纵观当下,老红军老八路过春节的故事,依然能够带给人们诸多的现实思考。

对于国人来说,“过春节”过得是“传统”、是“文化”、更是“情感”。回望华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过春节”就像一首贯穿其中的悠然之歌,时而动听婉转豪迈,时而柔美惬意释怀,无论怎样,其韵律依然,作用如初;它追求的是欢乐祥和,向往的是团圆平安,提倡的是吐故纳新,等等。这些都是祖祖辈辈赓续传承、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以及厚重如山、深沉似海的民族情感。

对于军人而言“过春节”过得是“责任”、是“担当”、更是“荣誉”。文章《老红军老八路过春节的故事》中,无论“除夕之夜去打仗”“过春节”,还是“芦苇荡里护伤员”“过春节”等感人故事,讲得都是把使命举过头顶、把责任扛在肩头、把情感融入血脉的政治担当。这是革命前辈的实行壮举,更是中国军人的无限荣光。

常言道,说一尺不如行一寸。在这个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符号特征的春节里,让我们以龙的传人的身份,以革命军人的身份,以赓续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自觉,向老红军老八路学习怎样“过春节”,为老红军老八路送上诚挚的祝福,让责任与欢乐祥和同频共振、让担当与团圆平安同韵同行、让荣誉与鲜花掌声相依相偎!

【作者简介】任敬志,系信息工程大学现役干部,原沈阳军区学雷锋铜质章获得者、“政治工作研究先进个人”、某集团军“优秀指导员标兵”,先后出版长篇军事题材小说:《兵缘》《铁血硬汉》《谷水清清》,3次荣立三等功。

【社长点评】/王洪平

这篇文章通过老红军、老八路的口述历史,展现了战争年代军人过春节的真实情况。这些老军人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人的艰苦生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战争时期,春节对于军人来说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他们仍然需要坚守岗位,执行任务,甚至在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也要准备投入战斗。

这些老军人的回忆中提到的物质匮乏和生活艰苦,如小米、红薯、南瓜、窝窝头和粗布军装,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军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饮食简单,衣物简陋,但他们的精神却是乐观向上的。他们不怕苦难,不畏牺牲,为了革命事业和国家的解放,他们愿意付出一切。

特别是这些老军人提到的战争年代的春节,他们不仅在春节期间执行任务,还努力做好军民关系的工作,加强团结,密切军政军民和军队内部关系。他们通过与乡亲们的互动,促进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也为战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这篇文章让我们深刻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牺牲精神,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这些老军人的故事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教材。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努力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期这篇读者感言深刻地体现了作者任敬志先生对于《老红军老八路过春节的故事》一篇的深度理解和感悟。通过阅读本章节,任先生感受到了老红军和老八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对春节的特殊情感和对待节日的独特方式,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任先生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描述,如孙毅、胡奇才等,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意,认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对新时代的年轻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他强调,尽管在物资匮乏、任务繁重、环境危险的情况下,老红军和老八路仍然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对家国情怀的坚守,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材,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任先生还提到了春节对于国人和军人的特殊意义,他认为春节不仅是传统和文化的体现,更是情感的寄托。他将春节比喻为一首悠扬的歌曲,贯穿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传达了欢乐祥和、团圆平安、吐故纳新的文化内涵。对于军人而言,春节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是一种荣誉的象征。

最后,任先生呼吁大家学习老红军和老八路的精神,过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荣誉的春节,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此来纪念和尊重那些为国家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

这篇读者感言不仅是对本篇的读后感,更是对革命传统、军人精神和春节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最新内容




《TNT新闻网》带您走进信息爆炸的时代!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广告投放:[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12-2024 TNT新闻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TNT新闻网